学生工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生工作

【活动回顾】望江楼沙龙“重访联大”于西南联大旧址举办






现场小视频先睹为快!

12月15日,望江楼沙龙“重访联大——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建校80周年”在西南联大旧址复原茅草屋内举行,100余位来自清华、北大、南开、川大等省外重点高校的校友、代表及志愿者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开始前,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游览了联大旧址与博物馆,让校友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上半场,云南省政府参事、云南师大原党委书记叶燎原教授分别从家国情怀、包容和合、君子风范、社会担当四个方面诠释了他理解的西南联大精神内涵。


沙龙在西南联大旧址复原茅草教室内进行。

叶教授认为,是家国情怀支撑着他们度过了那段艰辛岁月并从此走上了为国奉献之路。比如经历特殊时代却无怨无悔的邓稼先和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屠守锷,其顽强皆源于对国家的爱。同样是危难中组成的联合大学,西北联大在一年后就因利益分歧而土崩瓦解,而西南联大虽然也存在校际矛盾,却凭藉教授之间的隐忍退让和民主协商,使合作延续至日本投降,成为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叶教授说,西方大学的目的是培养“Gentleman”,这和中国的“君子”一词相应。在最近几百年,大学逐渐认可了社会服务理念,开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这些方面,西南联大为中国后来的大学树立了典范。


随后进入三校校友分享环节。

清华大学81级校友万林(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谈论了清华学风,认为联大的“刚毅坚卓”、“兼容并包”与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脉相通。

北京大学75级校友刘云(校友会副会长、《云南日报》高级记者、原新闻部主任)介绍了她主编的《我的西南联大》并讲述了采访梅贻琦亲侄女,抢救口述史的故事。

南开大学57级校友夏志国(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回忆了他在上大学时遇到的原联大教师雷海宗,其史学观点给他留下了很深的震撼。




沙龙下半场,四位嘉宾、主持人石凌峰及现场的校友围绕“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西南联大”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清华校友杨宇亮认为,联大置身于国民党和云南地方军阀相互对抗的缝隙中,这既是历史赋予的机缘,更是联大的幸运。

主持人认同这个小环境的因素,并将其原因也归结为多种特殊历史路径杂合交缠的大环境。他介绍说,民国实际上不是个正常国家,而是段不稳定状态。清朝末年,政府统编力量减弱,行政权力下移和私人化趋势已非常明显,西方列强为了维持条约体系,用军火和贷款支持袁世凯的和平转型方案,同意各族群在同一框架前提下割据一方,于是,代表天下秩序的古老中国被迫解散,转而以普通邦国的身份重新加入世界体系。民国顶层模拟出了适应西方需求的外交机制,但帝国遗产却相当沉重。那个时候,拥有固定班底,地理位置优越且通过集中化的行政体系和财政制度有效抽取经济资源,从而最具军事实力的集团一步步战胜了资源分散的对手。

其间虽有不少著名学者为遏制地方主义势头,呼吁高层效仿法兰西的民族国家建构,以激进主义打造吏治国家,不过,这个分裂过程最后还是被日本的全面入侵打断。结果,中国出现反日与亲日派,反日的人反对的是日本这个民族,而亲日的人发现“大东亚共荣圈”这个构想很有道理。而在此之前,国共两党已先后引入了列宁主义原则,逐渐加强了各类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双方力量此消彼长。这几个因素叠加的影响是,在新旧游戏规则的交替中,任何一种主张都无法充分伸张自己的正义,不同时代的秩序相互作用,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观念行使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过渡时期各行其是不受惩罚的。

所以,西南联大所处的大小环境,允许它让学习了19世纪西方大学常识的教授们结成了共同体,每个人都不受干预,保持特立独行。值得一提的是,冯友兰的“南渡北归的诅咒”仍然成立,历史上所有南渡的政权再也没有北归。

夏志国打趣地总结道:“简单来说,那个时候所谓的兼容并包主要还是没人管,也管不了!”

沙龙的最后,梅贻琦先生在昆期间居住的惠家大院后人代表惠松生赶到了现场,为大家简短地分享了他们家族与联大知名教授们的渊源。

嘉宾接受云南台、昆明台现场采访


本次望江楼沙龙由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云南校友会、云南师范大学、云师大附中校友会、清北书院协办。

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会杨航会长、厦门大学校友会、四川大学校友会对本次活动的捐赠。

感谢《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新华社云南通、云南电视台、云南网、昆明电视台及云师大传媒学院对本次望江楼沙龙的报道。

感谢为本次沙龙给予大力支持的校友及全心付出的校友志愿者们!


望江楼沙龙工作组

2018年12月19日


文案:石凌峰、余豪、郭靖波、杜红英等

编辑:杨祎颖


TOP